硅谷永远繁荣的神话,破灭了。
01爆火与爆雷
最近科技圈出了个怪象:
【资料图】
一方面是美国的科技产品爆火,一方面是美国的科技公司爆雷。
这几天最爆炸的话题无疑是:chatGPT。
聊天、写文章、产业研报、求职简历、论文、敲代码、做投资顾问......chatGPT自母公司OpenAI发布两个月后,月活破1亿,火爆全球。
一个月的时间走完别人几年的路。
以至于他们的官网时不时崩溃宕机。
大厂们看到ChatGPT也开始了下一步动作。为了抢占ai应用的市场,国外的谷歌和微软都在加快ai的步伐
谷歌宣布了最新的对话式ai——Bard,完全对标ChatGPT。
微软也立马表示将发布自家的AI产品。
不仅仅是微软和谷歌,苹果也被曝将举办AI相关活动。它就像AI届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
按理说:热点蹭得好,股价不会跌。看看A股里那帮业绩烂得要死的ai公司,还不是乘着这波风口连着几个涨停板,估值翻了一倍。
可是这几天,股价跌得最狠的恰恰也是那帮大佬们。
就在昨天,美国一众科技巨头集体“扑街”。
先是互联网云巨头,亚马逊、微软、谷歌三大厂股价大跌。其中,亚马逊当日股价一度下跌18%,市值蒸发超2000亿美元。
然后是去年改名“Meta”、在全球吹起“元宇宙”风口的Meta(Facebook母公司),股市一天蒸发了856亿美元。
最难看的是谷歌,为了跟ChatGPT搞对抗,立马上线了自家的AI聊天机器人。
结果呢?全程“尬聊”,这不是人工智能,妥妥一个“人工智障”。推出后,没给谷歌来一波助力,反而直接给股价带崩了,市值蒸发逾千亿美元。
ChatGPT爆火后,美国科技公司集体爆雷了。
02大佬们,撑不住了
其实,美国科技公司集体股价狂跌已经不是第一回了。
以一年为时间节点观察,这些曾经的巨头们跌得恐怖。
2022年迄今为止:Meta跌超65%,
亚马逊跌超50%,
奈飞跌近53%,
谷歌跌超33%,
苹果也跌超26%,
微软跌幅29.02%,
特斯拉股价已下跌了69%......
腰斩,已经是很轻的了。
然而,比股价更恐怖的是他们的业绩,最新的财报一爆出来,市场都惊了!二十年内没见过这么烂的情况。
Meta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净利润46.5亿美元,同比降幅55%;Alphabet第四季度净利润为136.24亿美元,同比下降34%,已连续第三个季度盈利下滑。
亚马逊第四季度净利润降至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43.23亿美元相比更是大幅下滑98%,全年净亏损27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净利润334亿美元而言同比转亏,并创下该公司史上最差业绩。
微软与苹果公司,算是矮子里拔将军了,相对来说净利润跌幅较小,但数字本身也着实令人失望。微软公司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12%,营业收入为527.47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
苹果公司当季营收1171.54亿美元同比降幅5%,净利润为299.98亿美元下跌13%,且其全球所有地区的营收均呈现下降趋势。
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这些是世界上最厉害、最伟大的科技公司,改变了行业生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但就是这么牛的公司现在也不行了。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开始了大规模裁员。
从马斯克收购推特大裁员开始,硅谷科技公司就开始撕下体面,裁员程度颇有些国内公司的意思,涉及公司有巨头谷歌、Meta、亚马逊等,有数据显示规模已超过10w+。
在裁员潮中有人可能会心存侥幸,以为自己优秀就能幸免于难。但实际上很多裁员是无差别的,效益不好的事业部直接团灭。
大佬们,撑不住了;那些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撑不住了。
03黄金时代,终结
话说到这,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判断:
那个属于硅谷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倒不是完全因为看到他们股价下跌、业绩亏损、开始裁员......这些都是表象,是结果而非原因。
我们常常习惯把这类科技公司的困境归咎为“互联网红利”的消失,其实这不完全对,个人认为还有两方面的原因很多人没有考虑到:
一是“互联网思维”制度性红利的消失,让科技公司失去了商业模式对其他行业的绝对优势。
二是第三次美元危机,让低利率时代的低成本融资一去不复返。
过去一二十年,人类最伟大的商业模式革新就是找到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而这个思维的开创者正是这帮科技公司。
其实,这种思维就是解决三个问题:如何低成本快速获取流量,如何把流量变现,如何实现快速迭代。
具体操作的经典案例无非就是羊毛出在牛身上,让猪买单。说白了是在利用信息差和资金形成先发优势,然后通过垄断赚取利润。
首先,通过低利率环境低成本融资。手里拿到钱以后打压对手,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等到“熬死”所有对手后,自己完全获得垄断地位,消费者也形成消费惯性,得到稳定现金流后再提价,把利润补回来。
这种打法我们现在看来司空见惯,但放到一二十年前可是降维打击。所以你看在互联网时代,这些科技公司对传统产业简直是碾压性的优势。
以前产品出来,工厂赚20%,总代赚20%,分代赚20%,批发赚20%,零售赚20%,价格为100%,但是它们给100万个人发工资。
现在贝索斯跳出来,说我从工厂直卖消费者,价格为80%。工厂赚20%,贝索斯赚60%,等于总代、分代、批发、零售四个人没钱拿,换成贝索斯拿3个人的钱,这里的收入就变成两个人的了。
最惨的是贝索斯通过互联网垄断了“新零售”,结果工厂只能赚10%,贝索斯还要加价到120%,贝索斯赚110%。
工厂只能给裁员一半剩下的两班倒,贝索斯拿110%的钱却只养5万个程序员。贝索斯拿110%中40%给程序员们发工资,每个人的工资是工厂工人的10倍,大家都夸贝索斯大善人有格局。
剩下的70%,拿来搞社区团购、外卖直送,拿海量资金,挂着“高科技互联网”的大义名分一个个平推下去,让其它行业走上工厂的老路。
听上去这套模式可以千秋万代地玩下去,不过实际上不可持续,为啥呢?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学习能力很强,你科技企业能做,我传统行业照样也能学这个打法。
等到,大家都学会了,互联网思维也就失去了绝对优势,发展的势头自然就降了下来。
而在这个逻辑链条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低成本的融资。
2022年底,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了非常罕见的一幕,那就是美国仍在加息,但是美元资产却遭到大量抛售。
截止2023年1月,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已经把美元利率加息到4.5%。也就是说,如果你持有美元、在银行里存活期,光吃利息都有每年4.5%的收益。
这可比咱们中国老百姓的存款利息高多了。
利率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钱的使用成本”。利率越高成本越高,利率越低,成本越低。
疫情前美国几轮疯狂QE(量化宽松),欧美各国进入低利率时代,甚至有些国家还存在0利率。
那些科技企业在市场上低成本借到钱,或者其他模式融资,然后就疯狂跑马圈地,干掉对手,干掉其他行业。发疯一样的扩张规模,招人,搞项目。哪怕人员饱和了,还是要招人。
因为市场上人才就这么多,你不招进来就会去对手那,还不如自己养着,反正咱钱多,不缺钱。
结果,现在呢?互联网模式在这十来年的扩张中,大家都学会了;美联储疯狂加息把低利率的融资环境也给加没了。
两个基本盘,全崩。再加上疫情的冲击、互联网增量红利消失,还有越来越卷的行业竞争。
硅谷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点击查看硬核财经猛料:
|金投研好文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