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热点 > >> 内容页

地名里的河北·解读|前世今生石家庄

2023-08-24 07:37:54 来源: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

提起石家庄,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火车拉来的城市”。不过,石家庄的崛起和发展,却不仅仅得益于铁路。

它因铁路而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迅速发展成地区交通枢纽。它凭借特殊区位优势,在战争年代成为冀中南地区的军事重镇。它的第二次飞跃,则得益于“一五”期间一批现代工业企业的落地生根。


(资料图片)

石门、正太饭店、桥东、桥西、中山路、太平河……一个个亦老亦新的地名,见证了石家庄从小村庄到千万人口大城市的特殊历程。

正太铁路通车时的石家庄站。王 律供图

石家庄与石门

“石家庄,旧称石门。”在文史资料和城市介绍中,人们经常看到这句关于石家庄名称的简介。石门和石家庄,也因此成为这个城市在大众心目中的“曾用名”和“现用名”。

关于石门何时改称石家庄,对这个城市发展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能脱口而出:1947年11月石门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行政便利和名称统一,将其改名为石家庄。

不过,如果沿着历史脉络继续向前追溯,石家庄,其实是一个比石门更古老的地名。

打开今天的石家庄市卫星地图,以新华区金翔服装广场为原点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是石家庄繁华的商业区和住宅区。这里,就是石家庄作为近代城市的原点——石家庄村。

“当年的石家庄村大致位于今石家庄市新华区北后街以南、大桥路以北、北大街以西、北新街以东这一范围。”石家庄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文史学者栗永介绍。

这个如今早已消失在都市丛林中的小村庄,是“石家庄”这一地名的发源地。

根据现有史料分析,石家庄村或创于明初。长期以来,它既不属于真定县(今正定县),也不属于获鹿县(今鹿泉区),而是隶属于真定卫。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废除卫所军屯制,石家庄才改由获鹿县下辖。

当时的石家庄,西距管辖它的县城获鹿、北距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正定,都有十几公里直线距离。据清光绪四年(1878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家庄村面积约0.1平方千米,仅有约200户人家,600余口人。

石家庄村的第一次命运转折,和一个词紧紧相连:铁路。

190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投资兴建的京汉铁路修到了石家庄。翌年,京汉铁路在石家庄村东设立车站。因“石家庄”这个小村名气太小,便以相距不远的大镇“振头”命名,称振头站。当时,振头站只是一个三等车站,隶属于邻近的二等车站正定站,“有职工、路警十几人”。

真正推动石家庄开始城市化进程的,是此后不久修建的正太铁路。

1904年5月,正太(今石太)铁路正式动工兴建,起点确定为振头站。正太、京汉两条铁路交会,让石家庄的命运开始被改写。

1907年,正太铁路全线通车。从此,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两条铁路交会点。

由于正太铁路是1米窄轨,而京汉铁路为1435毫米国际标准轨,两条铁路不能并轨运行。于是在两条铁路和两座火车站之间,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仓储转运业。很快,石家庄就发展成为以搬运、仓储及其配套产业聚集的集镇。在石家庄村村南大桥街一线,形成了以旅馆、客货栈为主的服务业街区,村东则是沿京汉铁路分布的工商业区。

史料记载,到1911年,石家庄及周围街区面积已扩展到约1平方公里。20世纪20年代初,石家庄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因铁路交通而兴起的石家庄,逐渐发展成为一座没有城垣的“新城”。

1925年,直隶酝酿试行“市自治制”。此时,工商业已有较大发展的石家庄也加入了申请建市的行列。

“当时是北洋政府时期,那时的‘市’并非今天行政建制市的概念,指的是较大规模的镇。”石家庄市休门村村民、村史研究者赵增禄解释说。然而,即便申请成为“较大规模的镇”,常住人口也要达到1万人以上,当时的石家庄尚未达到条件。于是,管辖石家庄村的获鹿县决定将铁路以东的休门村、栗村合并在内申请建市,人口共计3万多人。

经过协商,获鹿县决定从火车站核心区所在地“石家庄”与人口较多的“休门”两个地名中各取头尾一字,命名为“石门市”。

石门这一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然而,北伐之后的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又颁布了专门的“组织法大纲”,正式将“市”定为地方行政建制。由于不具备设立建制市6万人口以上的条件,初建不久的“石门市”被撤销,仍归获鹿县管辖。

“虽然建市未果,但石家庄的城市化进程并未因此中断。到1930年,石家庄已经拥有产业工人1.6万人,甚至开始编制早期的简单城市规划。”栗永说。

迄今发现的石家庄最早城市规划,是井陉矿务局编制、刊载于1929年1月15日出版的《河北工商月报》上的《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书》。这份计划书附带的一张1928年的街市图显示,当时的石门已经向东发展到大经街东侧,与休门村逐步相连,南面到达大兴纱厂、保晋南街一带,北面与姚栗村相连,以西发展到今天新华集贸市场西侧。

此后,发展壮大的石门先后经历了日伪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逐步成为冀中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1947年11月12日,饱经沧桑的石门迎来新生,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1947年12月26日,石家庄市政府发布秘字第壹号通知,宣布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

不过,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在省政府文件及河北日报刊登消息中,又称石家庄为石门。

由于石门市正式成立是在日伪政府统治时期,为了表示和旧时代“一刀两断”,也为了行政便利和名称统一,1949年9月24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呈河北省人民政府请示《为呈请批准本市名称仍为石家庄由》,建议统一称呼为“石家庄市”。1949年10月6日,省政府回文“你市仍用石家庄名称,并已告各有关部门知照”。

从此,石家庄这个名称被正式确定,并沿用至今。

石家庄大石桥(摄于2023年6月)。 河北日报资料片

“桥东”与“桥西”

2023年8月1日晚8时,石家庄中山路胜利大街地道桥(以下简称中山路地道桥)依然车水马龙。

和往常不同的是,在地道桥两侧非机动车道和西侧天桥上,聚集了很多市民。他们或在拍照,或在录像,或在直播,用不同的方式和这座有52年历史的石家庄地标告别。

当天,石家庄市城发投集团发布断交公告称,将进行中山路地道桥回填工程施工,从8月1日22时起对中山路(正义街至公里街)进行断交,工期60天。

这则断交公告的发布,意味着中山路地道桥即将从这座城市消失,这个老地名从此成为城市记忆。

中山路地道桥有何与众不同,能引发如此多市民的关注?

石家庄设市以来,城市发展几经变迁,行政区划也因城市发展而不断扩展,但在石家庄人心中,有一对区域概念却一直存在:桥东和桥西。

桥东和桥西的分界线,正是中山路地道桥。

石家庄素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中山路被铁路一分为二,通行十分不便。为解决老火车站周围交通难题,1971年中山路地道桥建成,它是石家庄第一座大型分离式立交桥,为中山路连贯东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桥东、桥西两个地名由此深入人心。

中山路地道桥是石家庄最近几十年来的东西地理分界线,却不是石家庄最早的东西分界线。110多年前,还有一处地标对刚刚开埠的石家庄作出了东、西划分。

它,就是建成于1907年的大石桥。

大石桥,位于今石家庄解放纪念碑北侧、京广铁路以西。虽然早已失去通行功能,但大石桥作为石家庄最早的东西分界线,也是石家庄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名。

大石桥的建设几乎与铁路修建同步: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相继通车后,由于铁路没有安全设施,行人车辆穿越铁路时经常发生事故。为解决这一问题,1907年春,铁路工人决定自筹资金,建一座供人车通行的石桥。

1907年秋,长150米、宽10米、高7米的大石桥建成。桥身由青石砌成,坚固美观,同时跨越七股铁路线路。从那时起,以大石桥为界,石家庄已开始分为桥东、桥西。

自大石桥建成开始算起,桥东、桥西这一对区域概念在石家庄已存在一个多世纪。在这一过程中,石家庄的城区不断扩大,城市重心也历经转移,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感的地名。

在今天的石家庄中华北大街与兴凯路交叉口东南角,有一座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和官方称谓相比,它还有一个更为石家庄本地人熟悉的别称——“小灰楼”。

“小灰楼”始建于1940年,最早是日伪华北建设总署和石门河渠工程处办公室。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后,其一度成为中共石家庄市委办公地点,后移交给冀南银行和晋察冀边区银行使用。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小灰楼”成立,第一套人民币在这里诞生。1949年北平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各机构陆续由石家庄迁往北京。

“在日伪统治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前,石家庄市区大致范围是西到维明大街,东到建设大街,北到和平路北道岔一带,南到南马路(裕华路)。可以看出,当时的城市发展重心是桥西区域,而‘小灰楼’所在的位置则位于城市的西部边缘。”一直致力于石家庄乡土历史研究的文化学者彭秀良介绍。

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家庄以桥西作为发展重心的情况仍未改变。在不少老石家庄人的回忆中,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如今繁华的北国商城(建设大街中山路交口)以东,还不是市区范围,而是以耕地为主的郊区。

1950年,石家庄开始编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城市规划方案。第一期规划方案编制之初,重点仍是发展桥西,且工业在城市规划中占比较少。

改变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一五”期间,随着四大棉纺厂以及华北制药厂、石家庄热电厂等多个国家重点工业建设项目落地,石家庄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逐渐明晰。

这几个重要工业项目的落户,也从空间上改变了石家庄的城市格局——由于建厂用地需要,它们最终全部选在了桥东,即四个棉纺厂和印染厂从地处桥东的建设大街附近开始,沿和平路路北自西向东一字排列,跨和平路南北的华北制药厂在更东侧,为华北制药厂等工业企业配套建设的石家庄热电厂则在更北面。

由此,石家庄市区开始迅速向东延伸。

根据这一情况,1954年10月,石家庄市总体规划作出重大变更,把市中心由桥西移到桥东,理由是城市发展不受铁路限制,减少铁路对城市分割的影响,争取较好的卫生条件和交通条件。

1955年2月,该方案经当时的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石家庄城市建设开始进入有计划、有重点的发展时期。

也正是从那之后,石家庄由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和小范围地区商业中心,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城市。资料显示:到1957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已达277家,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1.6亿元增加到4.2亿元;人口也由1952年底的19万人(含矿区、郊区)增至37万余人,增长了近一倍。

1968年,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确立了石家庄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并由此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

如今,这些“一五”时期的工业企业或已消失,或已退城搬迁,但“棉一”“棉二”“华药”等名称却早已超越企业本身,成为这个城市难以磨灭的共同记忆。石纺路、华药东街等不少具有工业特色的街道名,也被沿用至今,以它们的独特方式,继续融入这座城市的历史中。

2023年5月31日拍摄的石家庄市学府路跨太平河桥。当日20时,学府路跨太平河桥正式通车。 河北日报资料片

一条路与一条河

2023年跨年夜,石家庄市新华区。百年老建筑正太饭店矗立在溢彩流光中,被金色的射灯点亮。辞旧迎新的夜色中,正太饭店仿佛正在酝酿一场新生。

随着新年的太阳升起,2023年1月1日,完成修缮的正太饭店迎来新使命——作为石家庄的纪念性综合活动场所,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有人说,先有正太饭店,后有石家庄。作为近代石家庄最早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正太饭店如同一位静默老者,目睹了历史更迭、城市发展。

1907年,正太铁路建成通车。同年,紧邻车站售票大厅修建的正太饭店作为铁路的服务性配套设施建成完工。作为当时石家庄最豪华的饭店,正太饭店在建成后曾经接待过诸多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堪称石家庄最早的商业地标。

自1937年开始,正太饭店先后经历了日军占领和国民党统治时代。直到1947年11月12日中午,在石家庄攻坚战中,晋察冀野战军将红旗插上正太饭店楼顶,标志着华北重镇石家庄回到人民手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太饭店隶属石家庄铁路部门管理,未再恢复商业服务功能,这个曾经的城市地标也逐渐陷入沉寂。

在此后的数十年里,经历腾飞的石家庄先后诞生了许多城市地标。这些地标的位置、功能、诞生时间各有不同,却大都和正太饭店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往往位于今天的石家庄中山路两侧。

中山路,石家庄重要的城市中轴大道,也是石家庄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1907年,石家庄第一个商业地标正太饭店在中山路北侧建成。40年后的1947年,石家庄第一家国营零售商店、被誉为“新中国百货第一店”的晋察冀大众商店在正太饭店正西约1公里、中山路路北诞生。这家商店,就是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石家庄最重要的商业地标——人民商场(今新百广场)。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1世纪,中山路经历了数次改建、扩建、更名,也见证了诸多地标建筑的兴起和变迁——石家庄当年最大的礼堂第一工人文化宫在中山路上,石家庄市曾经的第一高楼燕春饭店在中山路上,石家庄曾经最大的体育场裕彤国际体育中心在中山路上,河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在中山路南侧,有“华北最大集市”之称的南三条在中山路北侧……

今天,万象城、乐汇城、勒泰中心、东胜广场、长安万达等石家庄主要的新一代商业综合体,自西向东在中山路两侧排列。

一条中山路,半部城市史。中山路的故事还在续写,但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与扩张,一条商业大道已难以满足这座千万人口城市的巨大需求。新的城市地标,也在不断酝酿与崛起。

2023年5月31日傍晚,多彩斑斓的晚霞晕染了石家庄的天空。当晚8时,在晚霞的映衬下,河北省单塔跨径最大、首个水幕景观斜拉桥——石家庄学府路跨太平河桥正式通车。

学府路跨太平河桥北起翠屏路,向南垂直跨越太平河,总长约1.39公里,主桥最大跨径160米。通车当天,不少市民来此拍照、打卡,争先恐后地想要一睹“石家庄北部新地标”的风采。

为什么要修建跨太平河桥?太平河对石家庄又有何独特意义?

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而太平河,是滹沱河在石家庄市区西北部的一条重要支流。

太平河长约44公里,其下游市区河段也被称作汊河。历史上的太平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实为洪水冲刷而成的行洪道。古人为它起名太平河,有希望其平静祥和、给人们带来太平生活之寓意。

现代太平河正源发源于石家庄市鹿泉区西部的龙池山坡,弯弯曲曲进入井陉县内,在井陉县头泉村与发源于上安镇的另一条河流相汇后折向东北,再次进入鹿泉区。之后,沿307国道至鹿泉区郄庄与发源于鹿泉区白鹿泉乡的一条河流相汇后,横穿西土门、东土门两村之间转向东北,并沿牛坡山北麓来到鹿泉城区西南,由西向东横穿城区南部,此条太平河俗称南太平河。

南太平河在鹿泉城区东南与发源于鹿泉城北黄岩村的北太平河相汇后东下,于石家庄市长安区体育北大街附近注入滹沱河。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系,然而长期以来,石家庄主城区却缺乏地表天然径流。何时能把滹沱河(太平河)拥入石家庄城市发展的怀抱,是许多石家庄人的梦想。

2021年以来,“拥河发展”成为石家庄城市发展的主方向。滨水资源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捷通达、空间资源相对充足……太平河片区顺理成章成为“拥河发展”的起步区、示范区、引领区,成为石家庄市区的潜力开发片区。

太平河片区项目位于体育北大街以西、胜利北街以东、古城东路以北、滹沱河南岸以南,规划面积8300亩,目标是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投用不久的学府路跨太平河桥位于石家庄太平河片区核心位置,是连接太平河南北两岸的重要通道,也是片区首个开工的地标性建筑。

按照计划,太平河片区梅岭春早公园将于今年年底对外开放;美术馆项目年底主体施工至正负零;林青街雨水泵站年底主体完工,2024年投用……

太平活力岸,滹沱未来城。太平河,将在石家庄城市更新中续写新的地名故事。(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关键词:
分享到: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